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学”简介
一、梯队架构
(一)梯队研究方向
“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学”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从事农业工程专业领域技术装备研发,主要包括:
1.从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
2.从事瘠薄型、渍涝型、侵蚀型以及盐渍型等中低产田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装备研发;
3.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模式、农业机械标准化等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
(二)梯队成员及主要负责人业绩
1.梯队带头人:孙士明。业绩情况:2019年以来,主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课题“春播区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大型机械耕整播种作业对土壤质构和作物生长影响机理研究”,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子课题“大型机械耕整播种作业主要参数监测分析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个,取得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5篇。主持研发的“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和装备研究及试验示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变了我国高速单粒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装备落后现状,解决了高端播种机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打破了进口高端播种机垄断国内市场的被动局面,在农业生产上大量推广应用,获2019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研发的“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了秸秆高效清理、高速单粒播种、播深均匀控制等关键技术,解决免耕播种质量差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玉米少免耕播种机的升级换代,成果推广应用到各省市,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制定的《耙浆平地机 质量评价技术规范(NY/T 507—2020)》于2020年11月1日实施。
2.梯队第一后备带头人:张海滨。业绩情况:该后备带头人现任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哈工程-省农科院智能农业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耕作机械分会委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农机体系副首席,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耕作机械分会委员,主要从事黑土保护、土壤改良相关农机装备的研究与开发。2019年1月1日以来,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等各级项目5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5篇;研发相关装备配套改良技术已经开始大面积试验示范,研发成果“白浆层培肥机”和“简易暗渠构建机”两种产品目前已经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共计销售产品95台套,为提升黑土地力、提高粮食产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支撑。
3.梯队第二后备带头人:梁玉成。业绩情况:该后备带头人入职后一直在我院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设计、推广等工作。2016年评为高级工程师,2019年获聘专技七级岗位。现为农科院农业机械化学科后备带头人、农机院播种机械学科后备带头人,国家玉米体系团队成员。2019年至今,参与研发的“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和装备研究及试验示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土壤学会二等奖1项;主持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参加国家、省、地市级课题4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5篇。参与设计的2BJQ系列气吸式精量播种机、2BQ系列气吸式免耕精量播种机、1DSL-3600型松耙联合整地机、3ZQ系列中耕追肥起垄机等农用机具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梯队第三梯队成员19人。
二、梯队业绩
2019年来,本梯队在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中低产田土壤改良技术装备及农机化发展战略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新疆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软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共计10项;授权专利8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1篇。引进硕士4名、培养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2人,培养高级工程师9名。研发的铰接转向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转让重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让经费1000万元(实际到账300万元);为黑龙江德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我省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相融合,提高农业工程技术水平,为我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做出了贡献。
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畜牧学-畜牧机械化”简介
一、梯队架构
(一)梯队研究方向
“畜牧学-畜牧机械化”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饲草料种植、收获、加工贮藏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开发;
2.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开发;
3.基于农牧循环模式的农业资源(秸秆、畜禽粪污等)高效利用与黑土地保护机械化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
(二)梯队成员及主要负责人业绩
1.梯队带头人:刘希锋。业绩情况:现任开云(中国)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省政府特贴获得者,省农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副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农科青年英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全国农机标委会畜牧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畜牧机械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专家组成员。近五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第三完成人),主持、副主持科研项目4项(第一名3项、第二名1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第一作者1篇、通讯作者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其中第一发明人2项,第二发明人2项)。
2.梯队第一后备带头人:郭英洲。业绩情况:该后备带头人现任开云(中国)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保工程”学科后备带头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养猪工程分会委员,省级科技特派员。近五年来,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主持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副主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项目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南非发明专利1项、澳大利亚革新专利1项。
3.梯队第二后备带头人:韩休海。业绩情况:该后备带头人 现任开云(中国)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省农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种养循环创新岗岗位专家,主要从事种农牧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近五年来,主持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1项、副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制定机械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4.梯队第三梯队成员19人。
二、梯队业绩
现有省政府特贴专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保护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1人、全国农机标委会畜牧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委员3人、中国农机学会各专业分会委员5人,省农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副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3人,在国内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近五年,梯队获省部级奖励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疆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专利优秀奖1项),获其他奖励5项(其中嫩江流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研究任务)3项,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承担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项目3项(其中畜牧装备专项1项、重点项目1项、特色产业项目1项)、省属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制定机械行业标准1项;在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方面,梯队参与编制了《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技术服务黑龙江德沃公司研发高性能秸秆打捆机,销量近三千台。
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控制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简介
一、梯队架构
(一)梯队研究方向
“控制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技术应用”主要从事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医药、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智能化种业、田间作业、农产品加工、设施种养殖装备感知控制技术;
2.农机试验检测装备技术;
3.精准农业装备与农业机器人技术;
4.医药、食品行业自动控制技术。
(二)梯队成员及主要负责人业绩
1.梯队带头人:蔡晓华。业绩情况: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开云(中国)副院长,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9年至今,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奶牛智慧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制采食计量饲喂槽、奶牛发情健康监测装置等。主持完成省属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玉米小区全电驱智能化精密播种技术装备研发”,研制成功全电驱牵引式两行小区精密播种机。主持承担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重点攻关项目“智能化农机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发与推广”。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6项、软著5项,2023年度在农科院登记成果转化到帐225.405万元,净收入201.2万元,提前三年完成项目期间成果转化指标(到账200万元以上)。主持修订曾以第一起草人制定的国家标准《电容法和电阻法粮食水分仪测定仪通用技术条件》。带领团队研发出的一整套新一代农机试验检测装备产品在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农机鉴定部门和企业广泛应用,2019年以来产值超300万元。
2.梯队第一后备带头人:吴泽全。业绩情况:该后备带头人主持承担科研项目2项,参加科研项目5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持开发的农机智能检测技术装备,如计算机视觉排种器试验台、土槽试验车、喷雾试验台、收获试验台、遥测仪等,累计推广多套,覆盖国内大部分农业类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全国新型农机装备的科研、测试、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手段保障和平台支撑。
3.梯队第二后备带头人:高斌(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业绩情况:该后备带头人现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自动控制事业部部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过程控制、信息化及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完成了多项大型过程控制系统项目。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中药生产智能化系统”,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药、食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起到了示范作用,推进了中药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完成多项海军国家重点型号装备的测控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性能试验任务和演示验证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其中国家核心1篇,2019年至今。
4.梯队第三梯队成员20人。
二、梯队业绩
2019年初至今,该梯队:(1)获得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2)完成或在研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9项,获纵向支持经费900余万元。(3)1人被认定为黑龙江D类人才。(3)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等。(4)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5)2023年度在农科院登记成果转化到帐225.405万元,净收入201.2万元,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1分别为第1、第2贡献人。(6)“配方颗粒提取数字化控制系统” 认定为2023年黑龙江省首台套产品。
开云(中国)牡丹江分院目前共计一个院级学科梯队(农业机械学),为使学科梯队学术水平稳步提高,于2023年新增一名学科后备带头人,目前院级学科梯队组成情况:学科带头人1人:徐峰,学科后备带头人2人:李会荣、孙毅民,学术带头人4人:孙涛、谢剑、黄振德、李宁,学术后备带头人:孙毅、张佰阳、李正仁、聂海强,其他成员:王盛春、张占胜、申庆双、董可宏、王丽君、张继红、孙百惠、王馨竟,梯队成员共计19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人;学历结构情况: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16人。我院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后备带头人均以中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学科梯队整体年轻化。
近五年科研成果及奖励:共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项,分别为:“寒地直播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院级证书);“多功能水田运苗机” 获得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寒地水稻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发表论著3部,论文40余篇。学科梯队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4项。
标准撰写情况:主导制定的行业标准《耙浆平地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于2020年发布实施;主导制定的行业标准《水田筑埂机》于2021年发布实施;2021年参与修订的国家标准《农业机械播种机 减少气力系统风机排气对环境影响》、《保护性耕作机械 第6部分:秸秆粉碎还田机》于2022年1月同时发布;
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水田搅浆施肥机》,已上报审批稿,待发布;主导制定的行业标准《水田秧苗转运机》,已上报审批稿,待发布;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水稻覆膜插秧机》,已上报审批稿,待发布。
梯队带头人:
徐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该同志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近五年来,主持参与多个研究项目,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院级证书)和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被聘为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耕种和施肥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梯队后备带头人:
李会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农机院牡丹江分院院长,院党委书记,在任期间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在完成省农委交办的各项重点工作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过程中,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作为学科梯队学科后备带头人在科研立项方面,组织实施了11项科研课题,争取科研经费70余万元,取得多项国家专利。
孙毅民,农业硕士,副研究员,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南瓜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岗位专家。研究领域: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参加国家级项目6项,其中第二主持1项;省部级项目6项;地厅级项目8项,其中第一主持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9篇,论著一部。
一、梯队成员培养使用情况
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机械化学科(齐齐哈尔农机)梯队共14人。5年来(2017年-2021年),在学科带头人于晓波同志的带领下,畜牧机械化学科梯队不断成长壮大,学术水平逐年提高,学科梯队成员的政治素养、科研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大幅度增强。
具体实践中,首先:梯队成员以老带新,老同志发挥传帮带作用,手把手带领年青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使年轻同志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次:加强对年轻成员的培养与使用,在项目申请、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向年轻同志倾斜,使其得到充分锻炼并迅速成长起来;三是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鼓励梯队成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以利于年轻人成长。
经过几年来的培养,梯队成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有多位年轻梯队成员走向中层领导岗位,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学术后备带头人孟庆福同志,由研究室副主任成长为开云(中国)齐齐哈尔分院饲料机械研究所所长,该同志2018-2021年被农科院派往克山县北兴镇保卫村参加驻村扶贫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被评为农科院先进个人及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脱贫攻坚个人记功奖励、黑龙江省脱贫攻坚集体嘉奖。2020年被授予齐齐哈尔市第十二届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梯队成员邱岳巍同志成长为开云(中国)齐齐哈尔分院中试基地主任,目前正在主持农科院产业处项目“羊只药浴机的中试与生产应用”,多次被评为本单位先进工作者。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梯队的培养与帮助。
五年来,梯队成员1人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4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8人晋升为工程师。
梯队其他同志在学术、科研业务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逐渐成长为单位科研骨干力量。
二、取得的成果业绩
5年来畜牧机械化学科梯队共取得科研成果6项(主持),获奖5项(主持),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以第一发明人取得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20项,在研项目5项(主持)。
三、合作共建情况
为提升现代畜牧机械科技水平满足规模化养殖场集约高效、自动控制、节能等方面等需求,畜牧机械化学科梯队先后与东北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科院齐齐哈尔畜牧兽医分院养羊研究室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在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结合我院工程机械技术优势,开发高水平畜牧机械技术产品。在“规模化养殖场羊只处理系统的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机械、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气动、自动控制诸多专业,研制团队在学科梯队的支持下,与东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进行技术合作,我院专注于机械工程部分的研制,学校方面专注于自动控制、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使项目顺利有效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项目的后续推广应用及产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了科研合作的双赢。在该项目的后续开发中,研制团队与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开展了类似的合作,效果良好。在与兄弟单位合作方面,学科梯队在学科带头人于晓波的推动下,也积极有效地进行,不断提升研究项目的科技含量及市场适应能力。学科梯队在服务三农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5年来,向有关县区派出三区人才7人次,科技特派员9人次,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产学研结合情况
在单位支持下,学科梯队本着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先后与黑龙江牧巴特科技有限公司,龙江景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目前与黑龙江牧巴特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开发大、中、小型TMR饲料搅拌机等畜牧机械产品。与龙江景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就技术合作、联合攻关,推介成果、加速转化,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合作正在协商中。
五、取得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5年来,学科梯队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奶牛场运动场牛粪捡拾及收集设备的研究”、“自走式青贮取料机的研究与设计”、“羊场恒温饮水机的研究”、“羊场药浴设备的研究”等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并取得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受到用用户的好评。梯队成员孟庆福同志主持的“自走式青贮取料机研究与设计”项目,在龙江县天慧源肉牛养殖基地应用,节约人工成本,减少物料损失,为养殖户创造了经济效益,得到养殖户极大肯定,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各大养牛场,有效的推动了当地规模化养牛产业的发展。孟庆福同志在克山县北兴镇扶贫期间积极推广本单位科技成果,使多项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梯队成员邱岳巍同志主持的“羊场药浴设备的研究”项目,在佳木斯桦南县桦林养羊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并建立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多家羊养殖场,解决了困扰养殖户关于羊只寄生虫病、羊只装卸的难题,减少养殖户的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梯队其他成员充分利用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梯队带头人:
于晓波,男,1964年1月出生,大学本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原开云(中国)齐齐哈尔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课题研究19项,发表论文12篇,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2项,获得省政府三等奖4项。
梯队后备带头人:
李媛,女,1978年5月出生,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2001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同年分配到黑龙江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工作。2023年被列为省农科院畜牧机械化学科后备带头人,任现职以来,主持科研项目3项,参加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
一、梯队培养及使用情况
5年来(2017年-2021年),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非常重视梯队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多措并举,强化梯队建设。首先,以老带新,发挥老科技人员的引领作用,传授经验、增加年轻科技人员的知识储备,加快成员的业务能力提升,使年轻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其次,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学习理论基础,针对科研方案、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开拓梯队成员思维,拓展科研思路,提升梯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创造性;再次,走出去带回来,与大学、企业和用户对接,向其学习管理经验、科研经验、生产经验,不断增强梯队成员的综合素质。经过5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学科带头人曹明璐同志的带领下,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梯队迅速成长起来,学术水平逐年提高,学科梯队成员的综合素质、科研业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增强。特别学科带头人曹明璐同志于2017年提升为业务副所长,2019年聘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19年成功申请农科院跨越工程项目专项课题计划《肉羊舍饲规模化养殖成套设备研究与示范》,2020年成功申请农科院院级课题《大青叶收获工艺及设备的研究》,陈海霞同志2019年聘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19年成功申请农科院跨越工程项目专项课题计划《羊舍粪污收集装置的研究》,2021年成功申请省科研业务费项目《规模化羊舍配套机械及关键技术的研究》,2020年、2021年先后出任市级特派员。在梯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两名成员被提任业务副科长,成为业务能手和骨干;一名成员出任齐齐哈尔市人大代表,成员张海龙2019以来一直承担省“三区”人才项目,获得2020年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嘉奖奖励和2021年度服务“三农”先进工作者称号。所有成员的职称均得到了晋升。
二、取得的成果业绩
5年来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梯队共主持并取得科研成果4项,均为地厅级项目,有3项科研成果获得成果奖;发表论文9篇,获得农科院论文大赛奖5项,取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在研项目(地厅级)6项,其中主持3项。 三、合作共建情况
为了促进畜产品贮藏与加工行业发展,逐渐使其向规模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畜产品储藏与加工学科梯队在学科带头人曹明璐的带领下,先后与东北农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寒地金胡羊牧业有限公司、桦南聚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崔门种畜场等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的资源、技能等优势,结合我院机械技术优势,开发畜产品贮藏与加工行业所需的机械技术产品。
四、产学研结合情况
5年来,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团队积极与高校、企业加强沟通联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2019年学科带头人曹明璐同齐齐哈尔大学签署“联合组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协议,该项目已于2020年9月获省教育厅批准,在合作中有效地整合各协同单位教学和科研人员、各类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共同培养创新性人才。2020年与齐齐哈尔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具体实施是与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合作,利用大学在自动控制、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的优势,为项目“规模化养殖场羊只处理系统的研究”的后续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做好准备,同时为未来共同申请新的开发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与黑龙江寒地金胡羊牧业有限公司、崔门种畜场合作,设计、生产、试验了“羊自动称重分群设备的研究”、“羊只自动夹持翻转设备的研究”、“羊场药浴设备的研究”等项目;另外,与桦南聚源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达成意向性合作,针对牲畜屠宰、鲜肉包装、毛皮处理等项目进行合作,使科研项目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服务于生产一线,满足产业需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克服了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五、取得经济、社会效益
5年来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梯队取得4项科研成果,在齐齐哈尔市乃至省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促进了畜牧养殖、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发展,其中“牛舍清扫撒料车的研究与设计”的成果9SL-3型牛舍清扫撒料车在龙江县天慧源肉牛养殖场应用中提高牛舍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养殖户创造了经济效益,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环境,有效推动了地方规模化养牛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用户好评。“规模化养殖场羊只处理系统的研究”的成果自动称重分群设备和“羊只自动夹持翻转设备的研究”的成果9JF-1500羊只夹持翻转设备自在拜泉县青青草原牧羊有限公司推广应用以来已经辐射到周边多家羊只养殖场,真正的解决了羊场羊只混养,人工分群难和修蹄过程中人工固定翻转难得问题,改变了羊只养殖结构的调整,同时减少人畜接触,降低人畜病患率,净化了养殖环境,提高了羊只养殖户的经济效率,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另外,畜产品贮藏与加工梯队建立了以三区人才和特派员为核心,梯队其他成员为辅的服务团队,构建乡村服务平台,向我市乃至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为地方经济的延续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助推了乡村振兴。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开云(中国)齐齐哈尔分院是黑龙江云手机网页版入口批准的“黑龙江省畜牧机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黑龙江省畜牧机械中试基地”。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梯队根据科研需求,在“中心”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有效建议,5年来共引进大型设备3台套,中、小型12台套,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及“基地”的基础设施,为畜产品贮藏与加工所需设备的样机试制、中试以及后期推广应用搭建平台。
梯队带头人:
曹明璐,男,1976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现任开云(中国)齐齐哈尔分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畜牧机械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常务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课题研究23项,发表论文16篇,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2项。
梯队后备带头人:
吴建华,女,1977年6月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2001年毕业于佳木斯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就业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2011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省农机院齐齐哈尔分院工作,2021年被列为省农科院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后备带头人;先后参加跨越工程项目、省财政厅项目、市级项目十余项,其中主持市级课题一项。在《农村牧区机械化》、《现代畜牧科技》、《价值工程》、《数控机床》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
梯队主要工作任务:
本梯队十四五期间聚焦食用豆轻简化栽培、提质增效及抗逆栽培技术领域,围绕适宜机械化收获、提高小豆营养品质及抗冷抗盐碱等非生物胁迫的缓解措施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
梯队主要科研方向:
1、食用豆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我省耕地质量高、土壤肥力好,红小豆易发生徒长倒伏现象,不利于机械化收获。团队通过外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红小豆植株直立,达到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目的。重点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剂型、剂量、施用时间等研究。
2、食用豆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和示范:我省红小豆种植户多以原粮销售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团队通过喷施生物活性硒和硫酸锌等方法,提高籽粒锌、硒含量,提高营养品质、产品附加值,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3、食用豆抗逆生产及缓解措施研究:非生物胁迫严重制约我省食用豆产业发展,团队采取化控方法提高食用豆抗逆性,利用人工气候室、盆栽等设施和方法进行环境模拟,开展缓解措施研究,为食用豆抗逆生产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梯队学术地位:
本梯队与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内多家食用豆育种、栽培、水肥运筹等团队长期、高效沟通,及时掌握食用豆产业发展前沿,与院杂粮杂豆创新工程各团队密切联系。还与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相关高等院校沟通,在食用豆领域的科研和加工产业链上开展务实合作,综上分析,本梯队在我省和国内有较好的科研学术地位。
近3年主要成果业绩: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受理6项;获得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 2篇,中文核心10篇,已接收2篇,在审4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地厅级项目4项。
合作共建与科技帮扶情况:
本学科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的部分岗位专家和试验站有效衔接,就“粮头食尾”--食用豆在黑龙江生产加工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与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大庆市林甸县有关乡镇和企业联系,对食用豆栽培技术进行科技帮扶。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学科成立后,建立1个基础实验室。该实验室位于耕作栽培研究所人工气候室,面积约34平方米,内有智能光照培养箱、智能人工气候箱、鼓风干燥机、微电脑自动数粒仪、高精度天平等仪器设备,可满足栽培生理领域的基础试验要求。
人才培养及梯队发展前景:
计划3~5年内,晋升正高级1~2名、副高级2~3名,鼓励团队成员攻读博士学位。
本梯队人员学科、结构层次合理,研究团队涉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扎实,学术知识丰富。梯队带头人系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核心成员,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获得者,多年来致力于作物低温冷害生理学以及作物化控的研究工作,较为丰富的经验能够带领梯队更好的发展。
梯队带头人:
项洪涛,男,1982年12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开云(中国)绥化分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黑龙江省耕作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豆生理学科后备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各级项目30余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Brazilian Journalof Botany》、《Notulae Botanicae Horti-AgrobotaniciCluj-Napoca》、《作物学报》、《草业学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西南农业学报》等国内外刊物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
梯队后备带头人:
卢环,女,汉族,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2014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食用豆育种和抗性生理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齐齐哈尔试验站团队成员,黑龙江省级及齐齐哈尔市级科技特派员,主持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内设课题1项,主持地厅级课题1项,发表及参与发表论文30余篇。
王德明,男,198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开云(中国)绥化分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工程师,主持黑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资金项目、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各1项,副主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
一、梯队简介
(一)工作任务
(1)承担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农业机械设计研发等相关项目研究。
(2)为各级地方政府引导农业机械产业发展提供决策辅助和技术指导。
(3)制定农业机械设计、生产和使用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规程。
(4)进行农业机械新装备的设计、生产、组装、调试、作业示范与产品推广。
(二)主要研究方向
(1)麻类作物全程机械化装备设计制造
主要包括复式亚麻种子清选机、亚麻施肥播种机、自走式亚麻拔麻机、自走式亚麻脱粒翻铺机、牵引式脱粒机、移动式及固定式亚麻初加工成套设备等深入研究制造及示范推广;工业大麻(纤维)变量施肥播种机、自走式工业大麻(纤维)收获机、自走式工业大麻(纤维)打捆机、工业大麻(花叶)播种机及工业大麻(花叶)智能收获机等研究制造及示范推广。
(2)耕整地机械设计制造
主要研究与18-21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耕整地机械:1GN系列旋耕起垄机、GTN系列根茬粉碎还田机、1GZMN系列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1ZYQL-770型宽幅折叠液压驱动联合整地机、1BY系列轻耙、1BJ系列中耙、1BZ系列重耙、1SZ系列深松整地机、1YZQ系列液压折叠镇压器、3ZQ系列施肥中耕机、1GH-200型秸秆混埋机、玉米秸秆深埋机等研究制造与示范推广。
(3)播种机械设计制造
主要研究适合90-210马力配套使用的播种机械:2BZM系列牵引式免耕播种机、2BM系列悬挂式免耕播种机、机械式免耕精量播种机、多功能农业播种机、小区播种机、大豆垄上双条播种机等研究制造与示范推广。
(三)学术地位
麻类作物是我国传统经济作物,具有较为悠久的种植历史,黑龙江省是我国亚麻、工业大麻作物主产区,但麻类作物配套农机装备研究水平相对落后,严重滞后于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学科团队所研制的工业大麻(花叶)播种机、自走式工业大麻(花叶)智能收获机和自走式工业大麻(纤维)收获机均为国内首台套产品,填补了国内在工业大麻配套农机装备研究制造领域的空白。学科团队研究层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学科团队研究制造的耕整地机械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向宽幅、高效、高速方向发展,向降低能耗、减少土壤有害压实、联合作业机具方向发展,向液压、电子和自动控制方向发展。学科团队的研究层次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播种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播种质量的优劣是决定出苗、保苗、苗全、苗壮的前提,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学科团队研究制造的播种机械融合播种、施肥、耕作等于一体,向联合作业、精准、高效、高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学科团队将立足解决老问题、开发新方向,使播种机械的研究制造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梯队成果
(一)科研成果
学科团队近三年共计研制国内首台套工业大麻配套农机装备样机3台套,免耕播种机、玉米根茬粉碎还田深松联合作业机、多功能移栽机等农业机械新装备8台套;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73篇;获得省级科研项目资助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资助24项,共计资助科研经费229万元。
(二)社会经济效益
学科团队研制的亚麻全程机械化配套机具,2BZM系列、2BM系列免耕播种机,1GZMN系列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等曾在省内多个地区进行产业化推广与示范工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三)合作共建与科技帮扶情况
学科团队一直致力于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学科团队研发的SGTN-490型灭茬深松起垄联合整地机进入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在我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量推广使用。科学团队曾与绥化市、黑河市等农业农村局达成框架合作协议,为上述地区提供先进适用的配套农机装备的技术指导和推广示范。科学团队还曾与省内的青冈县景春农机现代合作社和绥化佳裕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等达成框架合作协议,为上述企业提出的麻类机械技术需求进行技术提升、设计优化及样机改进。
三、发展前景
(一)基础设施建设
省农机院绥化分院下属的中试基内数控车床、铣床、刨床、钻床、数控火焰等离子切割机、剪板机、数控折弯机、激光切割机、喷涂成套设备、二氧化碳保护焊机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齐全,检测手段先进,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二)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是学科团队发展的持续动力,学科团队将进一步提升现有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不断吸纳和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学科团段,为学团队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发展前景
产业发展是学科团队发展的最终目标,学科团队将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现有研究基础,寻求具有一定产业化实力的农机装备生产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从而带动农业机械产业化发展。
梯队带头人:
曹海峰,男,汉族,中共党员,开云(中国)绥化分院党委书记、院长,1977年9月生于黑龙江省庆安县,2000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青联委员,绥化市第4届党代会代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农机学会耕作机械分会委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资金项目、主持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项目、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等;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主笔撰写学术论文24篇,主编《亚麻机械化生产技术》专著一部;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省农业地方标准6项。
梯队后备带头人:
张晓伟,男,198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开云(中国)绥化分院耕作机械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省级科技特派员,先后参加了省部级课题2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主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子课题1项、省农科院院级课题1项、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农业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支撑项目1项。参加院所自拟课题十余项,被授予省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崔佳鹏,男,198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读博士研究生,工程师,开云(中国)绥化分院经作机械研究所副所长,省级科技特派员,主持省农科院应用研究项目1项,主持省农科院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农业环保工程厅级领军人才梯队于2015年4月由黑龙江省农委批准在开云(中国)设立。盛立伟和郭英洲分别为技术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
农业环保工程学科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目前已经形成几个较为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梯队成员由成立之初的7人,目前已经发展到梯队现有成员17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具有学士学位10人。
主要工作任务是。为本专业持续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夯实科研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省及国家各级科研课题,解决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主要科研方向是畜禽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发酵工艺及配套装备、农村与城镇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艺及配套装备、堆肥设备、设施及工艺控制研究、农作物秸秆的收集、储运、固化成型燃料工艺及配套装备、粪污处理等。
五年来本梯队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948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20多项;在省农科院举办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论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完成企业标准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20个;发表科研论文18篇。其中包括3篇SCI论文,1篇为第一作者,为我院建院以来首篇SCI论文。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知名度,扩大学术影响,使学科上一个新台阶。
梯队带头人:
盛力伟,男,年龄:49周岁,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学历:大学本科,学位:学士,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9近5年发表论文8篇,其中2篇获得黑龙江省学术成果奖三等奖(论文类);参加国家级项目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项目6项;参加地厅级1项;农机院自拟项目12项。
梯队后备带头人:
郭英洲,男,44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省农机研究院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
近年获得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地厅级课题1项,副主持地厅级课题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加省部级在研项目2项。
黑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院级学科,学科主要发展方向为农产品加工装备,主要包括农产品产后减损工程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含现代食品加工)设备、副产品综合利用设备、功能化种子加工装备和农产品组织分离设备等,学科主要工作任务是解决黑龙江省农产品增值、农产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装备创新问题,以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工程学为基础,研究农产品贮运、加工及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工程技术问题,并从功能营养农产品、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角度,研究和发展食品科学与装备融合理论。
梯队带头人:
赵忠良,中国农大农产品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专家,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机械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业机械专业委员会理事、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副产品综合利用、功能农业、生物质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技术装备,擅长食品(种子)营养强化、特异农产品节能烘干、农用富氧水加工、立体种养结合(垂直农场)、秸秆及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究开发。主持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副主持科技项目(课题、子课题)2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7项、地市厅级8项、其他课题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主要实用新型专利23项,撰写标准5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梯队后备带头人:
任洪忱,男,1982年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工学学士。2005年参加工作,现任黑龙江省农机院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农科院青年学术委员会农产品加工委员会委员。2014年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资格,2018年破格聘任高级工程师。
参加工作至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副主持其它各级项目10项,参加20余项;第四完成人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一项;主持项目获黑龙江省国内重点领域首台(套)奖励两项;第一发明人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闫景凤,女,1982年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专业,2014年取得吉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院级学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后备带头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主持省属科研院所基础科研经费项目1项,副主持省属科研院所自拟课题2项,参与地方标准制定2项,参加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参加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主笔7篇;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共40多项;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一等奖一项,排名第4;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排名第4;获得2016年重点领域首台套奖一项,排名第7。
本梯队现有成员19人,其中硕士学位8人、学士学位11人;正高职6人、副高职9人。坚持以承担农机试验装备与植物工厂技术、奶牛福利养殖智能化装备、田间农机装备智能化、农业机器人与农业仪器等农业智能装备研发领域为发展方向。先后获得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完成国家课题5项、省基金课题2项、市攻关课题1项,目前承担在研课题4项,在中文核心期刊等杂志发表论文31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推广各种农机试验设备、设施工程装备、畜牧工程装备等共20多台套。
梯队带头人:
刘春旭,男,53岁,中共党员。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本科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网络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智能化”院级学科梯队带头人。长期从事农业装备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自动除尘式播种监视系统》及参加《电子监控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的设计和研究》等省级课题10余项,在研课题4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获得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梯队后备带头人:
程睿,男,46岁,中共党员。吉林大学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现任农业装备智能化所副所长。现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畜牧机械分会成员,黑龙江省数字农业体系成员。工作期间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共计40余项,参加国家级标准撰写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省攻关课题6项,其它省级项目5项,市级课题5项,黑龙江农机院基金项目10余项。获奖情况《计算机视觉排种器试验台的研究》于2007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机械化挤奶成套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于2010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智能仿生机械化挤奶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与开发》于2017年获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适应性电子挤奶脉动器及其控制系统》于2011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5项;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了包含计算机视觉排种器试验台,喷雾试验台、土槽试验台车、清选试验台、遥测仪、打结器试验台等十三种科研试验装备研发的设计工作。在国内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李源源,女,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在农业装备智能化研究所,从事机电一体化、测试与控制方面的工作,高级工程师职称。近年来参加课题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2个,地厅级10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2篇;获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起草行业标准1项。
一、工作任务
收获机械学科梯队主要任务是研发大型高端鲜食玉米、制种玉米、籽粒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联合收获机、割晒机和脱粒机,引进研学发达国家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技术装备,制定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技术标准,推广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新技术、新产品。
二、科研方向
收获机械学科梯队研究方向是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技术和装备,创新智能、精准、高效、减损等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创制摘穗、收割、输送、脱粒分离、清选、集仓、卸粮等关键部件。
三、学术地位
2004年,收获机械成为黑龙江省农机院院级学科梯队,经过19年发展,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梯队带头人叶彤是省农机院收获机械研究室主任,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春玉米机械化岗位团队成员,先后参加了3项国家科技支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了省农科院科技跨越计划平台保障类项目“履带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资金支持额度100万元,研发的国内首台铰接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先进水平。研究的《寒地玉米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梯队骨干常建国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学会收获机械加工分会委员,梯队骨干靳晓燕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电气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春玉米机械化岗位团队成员。梯队“十二五”和“十三五”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计4项,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的《5TZ-200型整捆夹持式半喂入水稻脱粒机》、《马铃薯机械化高产栽培工艺及机具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寒地玉米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QX-12型悬挂式两行青贮玉米收获机的研究》、《RR-4C/6C型手扶式水稻插秧机》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四、近3年主要成果业绩
近三年来,梯队研究的《寒地玉米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授权国外发明专利4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个,企业标准2个;获得产品专项鉴定证书1份。
五、社会、经济效益
梯队最新研发的2台鲜食玉米收获机在5个合作社作业面积4000余亩,解决了鲜食玉米种植户收获难题,2022年黑龙江省卫视新闻以“一机在手,收获无忧”对“4YX-5型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了宣传报道,产品已进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为鲜食玉米收获机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梯队研究成功的玉米摘穗联合收获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水稻脱粒机等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降低了收获成本,减少了收获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六、科技帮扶
2022年省农机院承担了科技振兴先行村建设项目,与青冈县双义村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并在多个合作社示范,当年作业面积3000亩,得到了当地种植企业的认可。当地企业表示,有了这样的机器,鲜食玉米扩大产能再无后顾之忧。
七、科研基础
梯队依托省农机院的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种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实验室总面积3200平方米,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3D打印机等专业仪器设备92台,拥有玉米收获试验台、清选脱粒试验台,为学科梯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条件支持。
八、人才培养
梯队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人,占比8%;高级工程师6人,占比50%,研究生5人,占比42%。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计划培养中国农机学会收获分会委员1名,黑龙江省农机学会理事1名,电气工程师1名,液压工程师1名,结构工程师1名,在职研究生1名。
九、发展前景
2022年,黑龙江省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明确提出培育壮大农机装备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把农机装备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黑龙江省粮食机械化生产提质增产减损行动方案》。提出机械收获提质减损等“七大行动”,并要求加快推广应用高端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淘汰老旧收获机械,补齐在割台、脱粒等作业环节存在的短板,开展高端智能收获机械的试验示范工作。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收获损失,实现颗粒归仓的重要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梯队带头人:
叶彤,男,1982年10月出生。2006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从事水稻割晒机、步进式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等机型的开发、制造、售后等工作。其中水稻割晒机共计销售1000多台;步进式插秧机共计销售5000多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9年9月至今,从事收获技术及装备研究,参与设计了四行/六行玉米果穗联合收获机,六行/八行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穗茎兼收型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完成了样机制造和田间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21年,主持开发了铰接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完成作业面积600多亩。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4项、澳大利亚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论文6篇;主持或参加课题14项;获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 1等奖一次、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
梯队后备带头人:
兰海涛,男,1984年3月出生。2004年7月开云(中国),田间机械研究2011年7月任助理工程师。2011年9月任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和农业机械的科研工作,任工程师后参加研发的项目共10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专利8项,发表论文8篇。
农业机械化学科是依托我院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组建的黑龙江省农科院院级重点学科梯队,梯队有成员15人,其中研究员级高工3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2人。近年来,围绕我省农业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农业机械化学科梯队主持及参加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项、地厅级课题5项、其他课题4项;制订中国农机学会和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团体标准4项、黑龙江省地方标准6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学科梯队主要研究方向:一是针对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制造业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技术经济问题开展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二是对农机农艺融合方式、机械化作业模式、农业装备系统集成方法、农机运用管理策略、农机标准化等开展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出农业工程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三是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战略规划研究,编制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等,助力乡村振兴。
梯队带头人:
李世柱,1972年4月出生,1997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学历,工学学士。1997年7月至今在开云(中国)从事农业机械化科研及管理工作,现任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克山县北兴镇保卫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工作以来,主持及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主持及参与制订各级标准15项,主持及参与编制《黑龙江省农机装备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规划》《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哈尔滨市松北区现代农机产业园规划》《佳木斯市现代农机产业园规划》等行业规划10余项,参编行业专著1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一等奖7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3项,曾荣获黑龙江省“十五”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先进个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梯队后备带头人:
牟雪雷,女,1984年9月出生,2006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本科,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9月到开云(中国)工作,先后在水田机械研究所、田间机械研究所、科技管理处从事农业机械化科研及管理工作,现任院行业学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工作以来,先后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3项、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省专利资金项目4项、省科协智库项目1项等,主持及参加省地方标准制定7项,获得国外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论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曾获省农业科技二等奖、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软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多次被云手机网页版入口授予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梁玉成,男,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高级工程师,国家玉米体系团队成员,黑龙江省农科院青年学术委员会成员,黑龙江省农科院农业机械化学科后备带头人,省农机研究院播种机械学科后备带头人。自工作以来,一致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设计与推广工作,获得地市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主持及参加课题近40项,取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8篇。
©2023 - 开云(中国) 版权所有
本站支持